本文部分内容授权转载自日本《钻石周刊》在线
原文链接:https://diamond.jp/articles/-/206895
不断加深的老龄化问题给日本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使得日本政府较早就开始研究并建立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了养老年金保险、介护保险和长寿医疗保险等制度。日式照护也因其成熟度和专业性获得了广泛认可。
AID展会现场
近几年, AID一直备受日本企业的青睐,参展商数量连年增多。2019年参展的日本企业达到79家(包含共同参展)。这个数字与5年前相比,增加了整整30家,这也证明了想要开拓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正在逐渐增多。
据新民晚报报道,在老龄化问题上,中日两国其实是难兄难弟,而且中国大有“后起直追”的趋势,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养老产业市场,这也是日本养老企业如此重视“AID”的原因。
2018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4900万人,2050年前后,这个数字将达到5亿。据测算,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潜在规模大致为80-150兆日元,20-30年后,则将扩展至300-500兆日元(1兆日元约合633亿2000万人民币)。
而日本的人口约为1亿300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长者约为3500万人。中国养老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此外,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养老这一新兴行业,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去年,展会举办地上海在全市开展长护险试点。诸多举措都意味着中国的养老行业正在迎接巨大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9年展会的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65家展商参与此次盛会。
人头攒动的AID展馆现场
对于现今中国养老行业的从业者来说, AID是“绝对应该参观”的展会。理由有两点。
一是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业内人士将在展会上齐聚一堂,便于交换、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
二是因为养老行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参观展会,参与同期活动,就能够知道大致的趋势与方向。
可见,AID不止于展,在展出产品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来自各类专业买家的采购和商务对接需求,为行业提供最新产品咨询、了解产业发展的绝佳平台。
从养老服务类企业的参展情况来看,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的展商有所增多。日本方面,则是从事适老化设计、咨询等行业的展商变多了。
2019中日(上海市)养老产业交流会
参会企业在现场面对面交流
此外,每年CHINA AID展会同期,都会举办“中日(上海市)养老产业交流会”。这一活动由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主办,日本企业可以在这里与中方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商务洽谈,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互动。
这也是AID受到国外展商青睐的原因之一。
当时,许多日本业内人士设想在中国开设并运营大型养老院。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日本企业不应该在中国草率开设养老院。
AID现场展出的智能养老设备
其理由显而易见。多家日资养老院因无人入住、招募不到护理人员,或经营不善,相继撤出中国市场。
如此之多的日本照护从业者之所以“瞄准”中国市场,是因为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养老照护走出国门”政策。
AID现场日本展团的展位聚集了许多观众
近年来,日本养老照护行业的经营环境受到护理人员不足和社保费用的制约,变得愈发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日本政府和经济产业省出台“亚洲健康倡议书”,旨在将日本医疗、养老照护的技术经验传入亚洲各国。2017年,又将“养老照护国际化经营”作为发展战略,将日式照护推向国际舞台。
不仅如此,来自中国、亚洲圈的业内人士纷纷前往日本的养老设施参观访问,对“日式照护”交口称赞。因此,部分经营者认为,如果能将“日式照护”这一“日本品牌”对外打出去,就能够充分突出其优势,进而获得成功。
以日医集团为首,野心勃勃的养老照护从业者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但是,其中大多数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经历了法人调整、合并,合同、合作方变更等诸多状况,经营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没有听说他们“取得很大的成功”。
无法立足于中国养老照护市场03
(1)没有做好事先市场调研工作(选址失败等早期筹备过程中的失误较为明显)
(2)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习惯、文化和嗜好(并且每个地区都不同)
(3)缺乏成本意识和商业嗅觉(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业内人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合实际案例具体说明。
特别是对于养老设施来说,选址是尤为重要的。
上海红日养老集团董事长陈琦,向记者一行热情介绍了旗下养老设施的改善计划 T.Y.摄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红日养老集团董事长陈琦谈到,“在养老设施的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选址和拥有护理人才。为了办妥这两件事,中国的从业者也是付出了不少辛劳。而对于国外的企业来说,运营难度也就变得越来越高。如果在当地无法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那么就很难获得成功。”
红日养老集团是以上海为中心,运营着13家养老院的一家民营企业。开业仅半年,旗下养老设施的入住率就已达100%。在人员异动较多的护理行业,员工的离职率仅为1%,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养老护理企业”。
养老设施的一房间中展示着红日养老集团的历史 T.Y.摄
其成功的首要原因,是在生活便利的城区开设养老院。其次,是对在沪打工的护理人员给予“家一般的关怀”,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照护服务的质量。这样一来,员工离职率降低了,自然比较容易吸引入住者和护理人员,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入住者及其家人可以通过显示器实时看到厨房内的情况(红日养老集团旗下设施) T.Y.摄
在日本,大型高级养老院和入住费用较低的特殊疗养院等设施,占地面积广阔,大多开设在地价便宜的郊外。因此,大多数日本的养老从业者都不怎么考虑养老设施的选址。
但是,在中国,设施选址对于招募入住者、护理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远超日本。如果在这个环节失败的话,会对整体经营造成致命的打击。
——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习惯、文化和嗜好
中国养老院的接待处周边大多十分豪华(红日养老集团旗下设施) T.Y.摄
原排球职业选手,曾活跃于日本大分县某球队的王晨,现在在上海从事养老设施设计工作。他谈到, “例如,在厕所位置的设计上,日本会把它设置在护理人员比较容易操作的地方,而中国养老设施内的厕所,则会被安排在一个方位上‘绝对不可能’的位置。”
就这一差异,晓马详细询问了时生福祉/时生设计品牌创始人王晨。
日本在设计厕所位置时,会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着重考虑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负担。
国人则比较重视房间内的方向、风水、习惯等等。
比如,日本的很多养老设施,会把马桶设置在阳台的位置,与床位中间隔着一道矮墙,便于老人使用。这样的设计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此外,日本养老设施的房间整体较窄,床的长边靠墙放置,这也不符合中国的习惯。这是两国在意识上产生的一种差异。
院中一角再现了老上海的风情(红日养老集团旗下设施) T.Y.摄
“另外,虽然同为老年人,但是生于40、50、60年代的老人,喜好和习惯完全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入住老人进行设计。”
王晨还表示,“在上海这类城市中,很难从空地上新建机构。主要会将现有房屋进行改建,所以在防火、结构方面会有很多限制。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在这方面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大。”
日本养老院的单间比较多,中国则是多人间和双人间比较多。(T.Y.摄于上海遐福养老院)
日式照护将“维持身体残存功能”、“自立支援”作为理想目标。意思是让老年人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帮助老人完成这些动作。但是,这种想法往往很难被理解。
如果没能将这一理念好好说明,一味地命令护理人员这样做,或者强迫入住者及其家人接受日式照护,只会造成纠纷。
中国养老院内愉快搓麻的长者们(T.Y.摄于上海遐福养老院)
护理行业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终极服务业”,且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将日本的做法强加于中国市场,是行不通的。
早在2000年,日本就实行了护理保险制度,以其收入来支持护理事业的发展。虽然护理保险在中国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但覆盖范围较小,筹得的资金也没有日本那么优厚。
在上海养老院露台上散步的老人(T.Y.摄于上海遐福养老院)
德勤金融咨询顾问细见真司对亚洲地区的养老护理业颇为了解,他谈到,“在日本,人们一般会把护理行业当作是一种社会福祉,而非商业活动。因此,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明显缺乏成本意识和商务嗅觉。深受护理保险制度影响的日本业内人士,擅长为客户提供高价格高品质的东西,却不知该如何提供价低质优、高性价比的服务。
此外,他还指出,“日本国内缺少能够开拓海外市场的国际化人才。和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资本过于薄弱,也很难立足于海外市场。”
其实,前文提到的红日养老集团就十分注重成本控制。为了加强认知症护理服务,他们曾经从日本请来认知症方面的专家,考虑将日本的经验运用到养老院当中。据陈琦董事长透露,由于当时所需费用“不符合预算”,就放弃了此次合作。
另一方面,除了开设日式认知症照护之家、多功能护理站等小型设施以外,日照服务、居家护理等业务也在逐步发展中。
在AID展会现场,也不难发现这一趋势。
业内知名的年轻企业家、经营者——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CEO张军 T.Y.摄
例如, AID展商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在上海市内开展居家护理业务。福寿康CEO张军,曾在日本学习日式照护,而后成功创业,成为业内知名的年轻企业家。目前,该公司拥有3000多名员工和100多个居家护理点。
从九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后,张军曾在日本物流公司工作,后来就职于从事居家护理业务的麻生护理服务公司,从中学习了日本的居家护理知识,而后回国创业。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了他创业的初衷与经历。“2010年,我的父亲因中风病倒了。当时我便想到了回国创业。在麻生护理服务公司,我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告知社长,并获得许可进行学习。”
采用类似于日本行政上所推进的“地域综合照护”概念,开展商业经营 T.Y.摄
从福寿康此次在AID现场展出的内容来看,现场模型包含日本“地域综合照护体系”政策理念,深受日式居家护理机制与经验的影响。
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殷志刚,畅谈了他对日本企业的想法。
上海养老业界专家殷志刚 T.Y.摄
“日本产的康复辅具非常好,虽然从价格上来看很难销售,但可以考虑用于租赁。
关于认知症也是如此,以前在中国几乎没有认知症相关的任何知识,许多人想要隐瞒家人患病实情。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认知症问题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许多护理从业者想要学习日本的照护经验。实际上,日式认知症照护之家、多功能护理站等小型照护设施也在不断增多。
康复医疗这一块,国内连评估系统都尚未建立,因此想要了解日本经验的人非常之多。如果能找到可以信任且熟悉当地情况的商业伙伴,日本企业也有机会成功。”
日本元气集团以大连为窗口,接受小型多功能设施的运营委托 T.Y.摄
钻石周刊记者询问了当地的护理从业者,获得了相同的意见与见解。也就是说,就目前来看,日本企业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
(1)硬件方面:康复辅具
(2)软件方面,认知症护理和康复医疗培训。
来自福冈的数家中小企业共同参展,寻求中国市场的商机 T.Y.摄
虽说日本企业在护理经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中国企业也迅速地吸收并掌握了包括认知症护理在内的日式照护技术。在当地,甚至有人认为“日式照护也是从北欧那边学来的,与其向日本学,倒不如直接跟北欧学。”
实际上,跟以前相比,中国的护理人才也在不断成长。
上海遐福养老院总经理助理赵曼静 这所养老院以前是一栋住宿用的公寓。 T.Y.摄
在参观AID展商上海遐福养老院时,总经理助理、护理负责人赵曼静介绍了院内的护理成果,“在照护过程中引导入住者自主行动,96岁的老人不到半年就能行走了”。听到类似的话语,同行的日本从业者的表情会一下子变得认真起来,这也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像上文提及的福寿康CEO张军一样,曾在日本从事护理行业,而后回到中国成功创业的事例开始突显出来。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熟知中国的文化和习惯,所提供的本土化服务能够很好地顺应中国人的喜好。
如果日本企业依然自满于日式照护的技术与经验,怀抱着这种优越感固步自封,那么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中日长者事业咨询事务所 王青、朴海花、董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