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据新华社北京报道,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今明两年在全国实施的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将深入“摸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基层及时识别老年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覆盖全国每个省份,选取了1600个城市社区和320个农村行政村作为试点。项目内容包括开展国家和省级的两级培训、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推荐等。
记者了解到,上述各项目点将对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以集中或入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了解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评估时将充分尊重老年人个人意愿。
其中,对评估结果显示轻度焦虑、抑郁的,可实施心理干预,并定期随访;对评估结果显示疑似存在早期老年痴呆症、中度及以上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建议其就医检查。
专家指出,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流动老人和留守老人规模不断增加,使得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面对生活、身体状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如患上慢病,伴侣或老友去世等,很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却往往不知道、或不愿意寻求帮助。
王海东坦言,当前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经过调查,国家卫健委决定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
一是要深入“摸底”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和需求;
二是希望把基层工作人员培训起来,能够识别老年人早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处理;
三是希望通过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为引导社会组织加入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搭建平台。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主任张许来建议,老人要理智看待、积极适应身体和环境的变化,多发展个人爱好,年轻老人可尝试回归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社会应丰富老年人公共服务供给,鼓励亲情陪伴,多管齐下,方可实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
以上报道来源:新华社记者 屈婷 鲍晓菁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好的选择。
关键词:老年人